玉的传承与发展
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是我华夏民族的骄傲,仓颉造字
让“汉字的演变”在今天成为全球备受瞩目文化研究之一
“玉”乃“国”中之宝。君子如玉,乃道德文化之典范

玉的传承与发展
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我华夏民族的骄傲,仓颉造字,让“汉字的演变”在今天成为全球备受瞩目文化研究之一!“玉”乃“国”中之宝。君子如玉,乃道德文化之典范。“玺”为君主之印,其地位、身份之象征;我在将40年的琢玉生涯中,渐渐感悟出一丝豁然。
我,是一名琢玉者,怀抱着传承并发展传统工艺艺术的琢玉者。“玉”不仅仅是我的一份职业、它更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融入我的思想与生活,它代表着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前辈们用他们的双手为我们开拓了捷径:历史经验与传统工艺!我追随着老前辈们的脚印,结合现代艺术的视觉盛宴,让我感悟到传统工艺赋予了“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现在艺术的锦上添花,让“玉”的灵魂真正绽放起来。
历史艺术文明是现代艺术的魁宝,她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件优秀的玉雕艺术背后,无数琢玉者的感人形象。在将40年里,我从一名小学徒慢慢成长,如今、称不上“大家”却也不辱“大师”之名。在我的创作旅途中,无论是人物、动物也好、夸张、典雅也罢;都有着我自己的独特之道:
悟——我的每一件作品,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一件艺术佳作,可以反映出琢玉人的悟感、视感和心感。我热爱我的生活,它充实、幸福,从而反映在了我每一件艺术佳作中,我愿意赋予它们美丽的灵魂。这一切都只有在实际雕琢过程中才能领悟的道理。譬如拿“十八罗汉”来举例;这十八座形态各异的罗汉不仅仅反映了佛教思想,更通过它们来更好的诠释生命的酸甜苦辣。因为有对生命的尊重,才能在作品中表现的栩栩如生。
形——如何让作品活形活现的呈现出,那就是“硬件问题了”,俗称“刀法”。但我在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工具的操作运用非常讲究。刀法也可以讲是历史的痕迹,是以特定的条件而产生的。刀法是为艺术制作服务的,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仅讲究的是刀法,更讲究的是作品效果。如果制作分古件,分某朝代的话,作品就必须皆有某朝代工具的痕迹——即时代刀法。而我的作品不仅仅在刀法中做到柔韧有余,为了将内心感悟直观或抽象的玉石上表达出来,这就更要讲究“美术功底”;视觉审美、立体思维等在玉雕艺术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多年的琢玉生涯,让我对于“视觉盛宴”更为“挑剔”。我们制作每一件好的艺术珍品,不仅自己要认同,更重要的是行家也要认同。琢玉者要进步就要谦虚,要通过行家的审视,反映出行家的观点,来提高琢玉者的技艺和艺术理念。因为,每个行家他们对艺术的观点各有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看法,来综合我们的玉石雕刻,提高精琢于技,突破于智的思想理念。琢玉者千万不能让行家和爱好者看到一件让人非懂的作品,从而用语言游戏来解说,让人了解他的思想内容。这样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哪怕是抽象作品,也要让人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意境,使人回味无穷。视觉艺术的享受才是我们带给艺术收藏者最为珍贵的回馈。
我一直常说:玉——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为“文化底蕴”,诸子百家,百家之道,那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馈赠;如同玉石需要几千万年的沉淀,那是大自然的赠予,才可成为如今的稀宝。暴力开采,让我在琢玉之时更加谨慎、珍惜。然而,有许多的藏家们,却并不懂的如何去欣赏;在古时,人们往往会以玉的质量好坏,及其工艺的优劣来判断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和他的文化素养。在我们中国,无论出自哪位大家之手,任何一件工艺都有着一定的优劣之分。工艺好既为上品,工艺低劣的产品就是次品。而现在,许多的玩玉爱好者,只看名家作品,不分其工艺的优劣等级,只讲究玉质的好坏而盲目追求。这让我很是痛心。我真心希望爱玉之人,可以开始重视起我国的艺术文化及中国传统艺术带给华夏民族独有的艺术氛围,只有真正领悟其内涵,才可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而非金钱利益的的炫耀所能比拟的。
从古至今,艺术带给了人类巨大的财富——精神文明,无论中西方文化差异都多深,两者承载着相同的使命——信仰;对生活的积极、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对宗教的虔诚等等……;“玉”作为华夏民族最为典型的传统工艺代表之一,我为我拥有这份技艺感到骄傲,我希望能够带动起后起之秀们,让他们了解玉文化和艺术背后的视觉享受,享受我们中国传统民族淳朴的古韵艺术,这才是艺术真正的无形价值所在。